乘風起、共潮生,海洋經濟發展再次注入澎湃動能。7月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,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,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。總書記的重要論斷,為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,也為海洋漁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。
海洋漁業是一個古老而又新興的產業,從木舟小船到現代裝備,與人類文明的腳步相伴而行,同樣見證了我國漁業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的歷程。自1985年首次派出13艘漁船從福建馬尾出發遠征大洋開始,我國遠洋漁業異軍突起、快速發展,用40年走完了部分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歷程。2024年,我國實現遠洋漁業總產量218.91萬噸,海洋捕撈產值2601.48億元,海水魚養殖產值5034.38億元,成為世界上重要的遠洋漁業國家之一,漁船規模、裝備水平、捕撈加工能力、管理水平、科研水平等躋身世界前列。 海洋漁業是海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農業農村經濟和海洋經濟發展貢獻顯著。《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》顯示,當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10.54萬億元,其中,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4885億元中漁業占比約99.9%,主要的15個海洋產業增加值4.37萬億元中,海洋漁業、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分別占11.2%和2.3%。海洋漁業總體保持良好發展態勢,在保障產品供給、促進漁民增收、服務國家大局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,海洋漁業前景廣闊、大有可為。面向遼闊征途,海洋漁業之可為,體現在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等層面兼具多重戰略意義。 發展海洋漁業,是踐行大食物觀、在更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。深藍色的海洋,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。2023年6月,農業農村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》,我國漁業發展加速從“淺藍”挺進“深藍”。 水產品是重要農產品,為我國居民提供了30%的優質動物蛋白。經過多年努力,我國水產業取得了輝煌成就,水產品總產量連續36年位居世界第一,水產品占有量實現從1978年人均4.8公斤,到2024年人均52.25公斤的歷史性跨越。但同時也要看到,淡水和近海養殖空間正愈發有限,解決14億多人口水產品保供的問題,要求我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,樹立大食物觀,既向陸地要食物,也向海洋要食物,耕海牧漁,建設海上牧場、“藍色糧倉”。 發展海洋漁業,是拓展發展空間、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必要舉措。一方面,突破資源約束,開辟新的生產邊界和發展空間,讓以前養不了、養不好的地方能高質量養魚,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。目前我國漁業產值中,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值比是45.6∶54.4,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值比為82.5∶17.5。資源環境約束使進一步提高淡水養殖產量受限,與淡水養殖相比,海水養殖可用的海域空間廣闊,單位面積產量更高,養殖種類豐富、高價值品種多、生長速度快,整體上更能滿足水產養殖業“提質增效、減量增收”的可持續發展要求。 另一方面,除了海水養殖,海洋漁業還涵蓋現代化遠洋捕撈、海洋種業、海水產品加工流通等領域,具有產業鏈條長、經濟效益高的特點。當前,沿海省份掀起培育新品種、建造大裝備、挺進深遠海的熱潮,以現代化遠洋漁船、重力式網箱、桁架類網箱等漁業裝備為主體,加強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裝備技術支撐,除了有力推動海洋漁業自身規?;?、集約化、標準化轉型升級,還有效帶動了海洋生物技術、海洋船舶、海工裝備、海上能源、海洋交通等多類相關產業發展,加速生產要素創新配置和先進技術革新,成為海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。 發展海洋漁業,是提升海洋經濟國際競爭力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。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不斷擴大漁業對外開放,積極參與國際漁業合作,為世界漁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。但同時,產業發展面臨自身轉型和外部環境雙重壓力,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。 海洋強國之“強”,涵蓋開發、利用、保護、管控海洋等多重內涵,長期以來,海洋漁業是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主要形式之一,在海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基礎性地位。早在100多年前,愛國實業家張謇就提出了“漁權即海權”的思想,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、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當下,外向型、全球化的遠洋漁業,成為一項集產業經濟、國家權益、食物供給等價值于一體的戰略性產業。可見,大力發展海洋漁業,既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,也是加快實現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重要途徑。 我國海洋漁業的良好局面,是闖出來的、干出來的。新時代新征程上,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,中國漁業堅定地挺進深遠海,必將迎來興海強漁富民的嶄新機遇,成為推動我國海洋經濟邁上新臺階的重要突破口。